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昭通精准扶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

    信息发布者:ljhz111
    2017-08-03 18:03:13   转载

    昭通精准扶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

    来源:政策法规科作者:彭瑞发布时间:2017/7/28 10:16:11阅读(282)

    打印本页

    一、昭通的贫困状况

    (一)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。昭通市11县区中有10个县区是贫困县区,截至2015年底,全市还有90个贫困乡镇、825个贫困村、111.95万贫困人口,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23.8%,占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的2%,贫困面大;贫困群众大部分集聚在高寒、冷凉山区,资源承载能力十分有限,社会发育程度低、文化素质普遍较低,卫生设施条件差,自我发展能力不强,贫困程度深。

    (二)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差。昭通地震、滑坡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,生态敏感脆弱,土地石漠化程度达15%,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45% 全市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平地不到3%,山区半山区占96.4%,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占总国土面积的30%2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5.6%,中低产田地比重达60%,“山高水冷气候凉,人多地少产出低”。

    (三)基础设施落后。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有258公里、占全部公路里程的1.5%,每万人仅有高速公路0.43公里、铁路0.41公里,分别比全国低0.57公里、0.47公里,贫困自然村村组道路硬化率仅为6%,村组公路需要硬化30341公里,其中:50户以上村组公路优先通达路线10098公里。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仅为28.7%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,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提质增效任务繁重。未解决基本安全住房问题的“4类重点对象”还有21.66万户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.45万户,且大多不通公路,建设成本极高。

        (四)产业发展滞后。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不高,市场竞争力不强,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培育不够,仅有种植业、畜牧业、烟草制品业、电力生产供应业4个产业对GDP贡献率超过5%。支持和培育农村新型市场主体管理机制、具体政策措施有待完善,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建立,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能力不足。

       (五)素质型贫困突出。教育基础设施差,人口总体素质不高,思想观念落实,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.6年,分别低于全国、全省2.33年、1.05年,全市111.95万贫困人口中,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2.1%,多数贫困家庭子女读完义务教育就外出务工,每年“两后生”近4.5万名。

       (六)医疗保障薄弱。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2024个,每千人拥有床位3.53张,每千人拥有(助理)医师数0.73人、注册护士数0.91人。城乡医疗资源差别明显,乡村医疗卫生资源质量较低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,利用效率不高;部分贫困户还存在看病难、看病贵的难题,因病致贫的比例占贫困人口三分之一。

    二、昭通市脱贫攻坚的工作情况

    2017年以来,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全局,坚持以人为中心这一根本,突出精准、统筹、务实“三个关键”,努力实现思想、工作、情感“三个认同”,以求真务实、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。

    1. 开展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工作。5月中旬以来,按照实施动态管理的要求,我市集中两个多月时间,以县区为主体、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、农户为基本对象,组织市县乡村组1.8万名干部、昭通学院740多名师生参与摸底调查和信息录入,市级组建5个巡查组和11个专项督查工作组,对11县区25587个村民小组开展了逐户、全面、客观、真实的摸底调查工作,确保全市精准识别达到100%的准确率。目前,已全部完成1339327户农户入户调查,摸底调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通过入户摸底调查,进一步掌握了农村户籍、住房、教育、卫生等各方面信息,为精准锁定贫困对象、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。现在,我市正在对所有原始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判,全面开展一评一审一公示,广泛接受群众监督,计划7月中旬前各县区确定贫困户总量后,组织开展“三评四定”;7月底前锁定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,录入大数据平台。

        2. 统筹兼顾推动项目建设。(1)产业扶贫方面,以苹果、天麻、花椒、马铃薯和特色经作、特色养殖6大产业为重点,以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为抓手,推动农业产业发展。全市825个贫困村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91个,入社贫困农户(2015年建档立卡户)3.6万户,占贫困户总数的11.7%。(2)房屋建设方面,一是易地扶贫搬迁,6月份省下达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.96万人,目前正在加快前期工作,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;二是农村危房改造,2017年省级预下达我市指标8.41万户,已开工5.43万户,竣工3.84万户,完成投资30.53亿元。(3)教育扶贫方面,15所普通高中、3所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加快推进、多位一体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,市职教中心完成职业教育招生5000余人,革命老区14年免费教育资助贫困学生12967人就学。(4)贫困乡村交通方面,争取国开行贷款62.3亿元实施1万公里村组公路硬化,筹资启动1000公里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。(6)健康扶贫方面,开展了因病致贫、因贫返贫精准识别,争取到卫生补短板项目16个、总投资48.5亿元,已开工建设14个,完成投资1.2亿元。(7)社会保障方面,加强两项制度衔接,符合低保条件的241648名贫困人口已全部纳入农村低保,占低保对象的39.3%。(8)生态脱贫方面,选聘6493贫困人员为生态护林员,带动27072名贫困人口实现生态脱贫。(9)劳务输出方面,开展技能培训15.05万人次,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万人次,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7.2万人(其中建档立卡3.88万人)。(10)革命老区建设方面,镇彝威革命老区现已到位资金63.73亿元,完成投资46.31亿元;红色乡村幸福家园和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有序推进。

         3. 凝聚攻坚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。(1)深化东西扶贫协作。一是与东莞中山签订“1+8”协作协议,投入1亿元帮扶资金实施10个扶贫协作示范点,已完成投资1.05亿元;二是滇粤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,东莞华坚集团落地投产,润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已签订合作协议;三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,探索“0+3”“1+2”等职教办学模式;四是深化劳动力转移合作,累计输出7844人到东莞、中山两市就业。(2)狠抓“挂包帮”定点扶贫。全市1314个单位53505名干部职工挂钩825个贫困村,帮扶贫困农户375281户;选派6367名队员,组建934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。(3)加大社会扶贫力度。一是协调争取浙商总会、太平保险集团、新沪商、保监会、中关村等社会力量对口帮扶我市,上海新沪商联合会6家成员单位捐赠4500万元支持彝良县奎香乡发展产业、改善基础设施;二是兴业证券出资2800万元设立“彝良县教育扶贫专项资金”、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;三是全市258家民营企业与258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。

        4. 整合资源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。制定了《昭通市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则》,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1.95亿元;2017年省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到位12.22亿元,争取浦发基金200亿元支持脱贫攻坚,已到位175亿元;争取国开行支持昭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已发放20亿元;与富滇银行建立交通产业基金80亿元,已到位24亿元;与农信社签订“昭通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”战略合作协议,已发放长江经济发展项目贷款10亿元。

    三、下步工作打算

    1. 做好动态管理。紧盯错评率、漏评率、错退率、漏退率4个指标为零的目标,在摸底调查工作的基础上,严格执行识别方法和程序,实现错评对象和漏退对象应退尽退,漏评对象和错退对象应纳尽纳,对建档立卡对象(含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户)应扶尽扶。

    2. 抓好精准施策。一是在完成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基础上,调整完善挂钩单位和帮扶责任人,做细做实县乡村户精准施策工作,做到工作项目化、项目清单化、落实责任化、进度规范化。二是加快推进脱贫项目建设,强化帮扶措施落实,补齐发展短板,推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。

    3. 强化宣传引导工作。一是深入开展“自强、诚信、感恩”教育活动,加强乡风文明建设,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;二是加大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,讲好扶贫故事,传播好扶贫声音,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,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,提高文明素养,增强内生动力,变“要我脱贫”为“我要脱贫”。

    4. 加大督查巡查力度。成立“挂包帮”工作督查组、精准脱贫督查组、易地扶贫搬迁督查组和产业扶贫督查组等四个督察组,统筹督查工作力量,坚持问题导向,加大督查巡查和整改力度,督促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到实处。

     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